1. 首页 > 娱乐生活

揭秘:比特币总量为什么是2100万?

揭秘:比特币总量为什么是2100万?

比特币有一个争议的属性,就是比特币总量,也正因为这一属性保证了比特币不会通货膨胀的基本设计理念,当然也成为了比特币最近11年来疯涨万倍的关键因素,网友们都知道,比特币总量是2100万,这是中本聪写在算法里的固定数额,可是为什么设置成2100万,中本聪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讲解,今天小编就来给网友们揭秘一下比特币总量为什么是2100万?

1.比特币被中本聪设计上限为2100万个。通过限制其最大供应量,并减慢新比特币的出产出速度,中本聪希望每个比特币单位(目前称为“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值。

根据中本聪和比特币核心贡献者迈克·赫恩共享的一封电子邮件,中本聪认为,如果2100万个BTC被世界经济的某一部分使用,那么0.001 BTC的价值约为1欧元。

这个预测在2013年实现,当时比特币首次突破了1000欧元的价格点;如今,每个0.001个BTC的价值接近8.25欧元。

2.尽管中本聪在电子邮件中将比特币的价格与欧元进行了比较,但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表明他可能对比特币有更宏大的愿景,这样从侧面讲解了为什么选择了上限为2100万的数字。

比特币诞生之时,全世界的货币供应量约为21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被称为M1货币供应量,由世界上所有实物货币的总价值组成,包括现金、黄金、支票等等。

如果比特币要发展成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取代M1数字所包含的所有货币),那么每个BTC的价值将为100万美元。因为每个比特币中有1亿个聪,所以每个聪的价值为0.01美元。

如果中本聪不是故意的,那么这些数字如此紧密地接近事实真是一个惊人的巧合。

3.尽管M1货币供应量替代理论可能是中本聪选择2100万作为比特币上限的最合理的理由,但还有另一种(可能更简单)的讲解。

查看用于控制比特币供应的参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2100万比特币的数字使网络能够确保在规则的时间段(10分钟)内开采区块。

它还可以确保,随着最大供应量接近其上限,作为出块奖励,支付给矿工的比特币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事实证明,中本聪为此设置的参数不可避免地导致最多只能生产2100万BTC。

4.比特币核心代码目前对挖掘难度做出了调整,以确保平均每10分钟挖掘一次新区块,而不管网络的哈希率是多少。基于此功能,每四年周期中应开采21万个区块,此后区块奖励将减半。

第一个周期看到每个区块产出了50个BTC;该数字在2012年减半至25BTC /区块,然后在2016年再次减至12.5BTC /区块。继2020年减半之后,目前位于6.25 / BTC区块。

如果向前推算,您会发现每个周期的块奖励总和等于100(50+25+6.25+3.125+1.5625+….依此类推)。通过将该数字乘以21万个块/周期图,您可以得出最大的2100万的最大供应量。

对于发行总量的粗略描述是这样的:每10分钟产生一定量的比特币,每四年减半,发行总量上限是2100万枚。

说说减半的规律,2009年1月比特币的创世区块诞生,所谓创世区块就是比特币区块链上的第0个区块,这个区块中生成的比特币数量是50个,10分钟之后系统上会出现下一个区块,生成的比特币数量依然是50个。比特币系统规定每四年比特币的产量会减半,也就是说从2009年开始,每分钟产生50个;四年之后,每10分钟产生25个;再过四年,每10分钟产生12.5个,到2140年所有的比特币将会被全部生产出来,总量是2100万。

上面就是对于比特币发行过程的粗略描述,所谓粗略,就是有些数据是不精确的,例如通过计算器就可以算出到2140年,实际发出的比特币总量是要略小于2100万的

通过上面这些介绍,相信网友们对于比特币总量有所了解,当然中本聪从来没有针对2100万做出过官方的讲解,所以本文所有的分析,都是币圈在现有条件下的合理猜想,2100万的比特币总量设计,看似随意,实则包含了很多背后的逻辑。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小编后期会持续更新相关报道!

如果大家对于区块链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比价感兴趣,希望找到靠谱正规的区块链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话,那么可以更深入的咨询我们的官方客服,同时可以免费申请加入我们的官方社群,群里都币圈区块链经验丰富的职业玩家以及行业大咖,可以帮助大家解疑答惑,共同进步,币圈掘金。

央行穆长春:央行数字货币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可以加载智能合约

8月10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表示:经过5年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他介绍了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架构,有以下要点:

1.为满足零售级别的高并发性能,纯区块链架构无法达成要求;

2.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第二层;

3.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

4.不预设技术路线,从央行角度来讲,无论你是区块链还是集中账户体系,是电子支付还是所谓的移动货币,你采取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

5.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

6.Libra也是用所谓的100%的储备资产抵押,但是它并没有把自己限定于M0,可能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

7.DC/EP一定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8.央行数字货币是可以加载智能合约。

以下为穆长春演讲全文

经过5年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今天我想讲一下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实践,就是DC/EP。2014年夏天的时候,周行长有一天讲,我们要研究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当时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比如说,为什么要在电子支付已经这么发达的情况下,还要发行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再比如,这个技术路线该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是采取区块链还是采取集中账户体系?比如付息不付息、组织架构如何安排等等。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一些成果。从2014年到现在,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从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就已经是996了,做相关系统开发,央行数字货币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纯区块链架构无法达成性能要求

先说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的问题。一开始,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原型,完全采用区块链架构。后来发现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法定数字货币是M0替代,如果要达到零售级别,高并发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了92771笔/秒,比较一下,比特币是每秒7笔。以太币是每秒10笔到20笔,Libra根据它刚发的白皮书,每秒1000笔。可以设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行数字货币,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所以最后我们决定央行层面应保持技术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也就是说不一定依赖某一种技术路线。

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

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就属于双层运营体系。

采取双层运营架构还有以下几个考虑:

首先,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人口教育程度以及对于智能终端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种经济体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如果采用单层运营架构,意味着央行要独自面对所有公众。这种情况下,会给央行带来极大的挑战。从提升可得性,增强公众使用意愿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双层的运营架构来应对这种困难。

第二,人民银行决定采取双层架构,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商业机构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促进创新,竞争选优。商业机构IT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比较成熟,系统的处理能力也比较强,在金融科技运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才储备也比较充分。所以,如果在商业银行现有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服务体系之外,再另起炉灶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机构可以进行密切合作,不预设技术路线,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共同开发共同运行。后来我们发现,Libra的组织架构和我们DC/EP当年所采取的组织架构实际上是一样的。

第三,双层运营体系有助于化解风险,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人民银行已经开发运营了很多支付清算体系、支付系统,包括大小额,包括银联网联,但是我们原来所做的清算系统都是面对金融机构的。但是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要直接面对公众。这就涉及到千家万户,仅靠央行自身力量研发并支撑如此庞大的系统,而且要满足高效稳定安全的需求,并且还要提升客户体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从技术路线选择,还是从操作风险、商业风险来说,我们通过双层运营设计可以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到单一机构。

第四,如果我们使用单层运营架构,会导致金融脱媒。单层投放框架下,央行直接面对公众投放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相比,前者在央行信用背书情况下,竞争力优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会对商业银行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能力,增加商业银行对同业市场的依赖。这种情况下会抬高资金价格,增加社会融资成本,损害实体经济,届时央行将不得不对商业银行进行补贴,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颠覆现有金融体系,回到1984年之前央行“大一统”的格局。

总结下来,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第二层,这种双重投放体系适合我们的国情。既能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也能够顺利提升数字货币的接受程度。

双层运营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

另外,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这样就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采取双层体系发放兑换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也有利于抑制公众对于加密资产的需求,巩固我们的国家货币主权。

不预设技术路线,是不是区块链都能适应

再讲一下技术路线。这里我再说一下,在原来设计的时候,曾经有过用区块链的设想,另外还设想过“一币两库三中心”这种架构。但实际上,我们不预设技术路线,也就是说,在央行这一层我们是技术中立的,这个数字货币既具有数字货币的特征也就是价值体系特征,又具有账户松耦合特征,还具有无限法偿的特性。

从央行角度来讲,无论你是区块链还是集中账户体系,是电子支付还是所谓的移动货币,你采取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当然,你的技术路线要符合我们的门槛,比如因为是针对零售,至少要满足高并发需求,至少达到30万笔/秒。如果你只能达到Libra的标准,只能国际汇兑。像比特币一样做一笔交易需要等40分钟,那整个超市门口都要排大队了。从央行角度来讲,我们从来没有预设过技术路线,并不一定是区块链,任何技术路线都是可以的,我们可以称它为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此外,对老百姓来讲,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相对模糊的。当然,我们以后投放的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会和电子支付有很大的区别。另外,我们在一开始也讲了,双层运营体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目前我们是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最终会跑赢比赛。所以这是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

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双层运营体系安排下,我们还是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网友们知道加密资产,它的自然属性就是去中心化。而DC/EP一定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为什么?

第一,央行数字货币仍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随着货币形态变化而改变。因此,仍然要保证央行在投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第二,为了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需要继续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第三,第二层指定运营机构来进行货币的兑换,要进行中心化的管理,避免指定运营机构货币超发。

最后,因为在整个兑换过程中,没有改变二元账户体系,所以应该保持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这也需要保持央行中心管理的地位。

中心化的管理方式与电子支付工具是不同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电子支付工具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才能完成,采取的是账户紧耦合的方式。而对于央行数字货币,我们是账户松耦合,即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这样,央行数字货币既可以像现金一样易于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又可以实现可控匿名,我们要在保证交易双方是匿名的同时保证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这两个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longfuchaju.com//ylsh/306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x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