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趣科技

疫情之下,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医疗数据共享场景?

据新大陆介绍,目前,该系统使用都是公益性的,“信息核对的数据库来源可靠安全,并通过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增强了信息真实性,确保系统发挥

最大效能。”

《朝鲜日报》技术刊物《朝鲜信息技术》报道称,韩国最大的集团之一韩国SK集团的IT部门C&C将创建一个区块链捐赠平台,并在平台上发行两种新代币。

(来源:Pixabay)

该平台将使用瑞波公司Xcurrent解决方案,由瑞波实验室提供的实时全额支付系统构建。一旦完成,平台将允许直接、低成本和点对点(P2P)的外币交易,交易可以立即结算,无需中介。

平台架构是开源的,对外部开发人员公开,交易条款由交易者制定。它将

是中心化的,且不依赖于挖矿。

平台将使用两种独立代币。SVC(Social Value Coin)代币将以1:1的价格兑换韩元,用于实际捐赠。SVP(Social Value Power)代币将作为补偿分配给使用平台的人。捐款时,平台将按1:1000的比例支付SVP,也就是,每捐赠1000枚SVC就可获得1 枚SVP。

SK表示,该项目仍在开发中,没有明确的推出期限。

SK一直积极参与区块链解决方案的开发。2018年末, SK公司旗下的C&C与美国区块链公司ConsenSys签署了协议,建立企业区块链平台。上个月,SK投资了ConsenSys运营的基金,金额达到100亿韩元(820万美元)。

SK电信正在建设企业区块链平台STONledger。同时,它还与三星电子、LG电子和韩国证券交易所的信息技术子公司Koscom等合作,开发一个基于区块链的身份识别系统。

SK是仅次于三星和现代汽车的韩国第三大财阀,拥有218万亿韩元(约1.27万亿美元)资产。区块链捐赠项目是加密货币的一种应用。虽然韩国禁止ICO,但代表基础法定货币的代币和用于定向奖励计划的代币仍符合规定,可以开发。

“在承兴控股涉嫌供应链金融欺诈行为曝光后,我们供应链金融风控审核尺度也一下子大幅收紧。”一位国内大型第三方理财机构业务主管赵诚(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如今,只要是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风控部门不但要逐一核查每份贸易合同与发票的真伪,“跟踪”每笔资金的具体流向,还经常约谈供应链金融业务各个环节的机构负责人,确认上下游企业不存在“关联性”以套取供应链金融融资款。

“不过,这些措施未必能彻底化解所有的供应链金融欺诈风险。若供应链金融骗款事件曝光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篡改原有贸易信息撇清责任,金融机构就很难找到过失方问责追偿。”赵诚直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不少金融机构开始借助区块链技术的信息不可篡改特性,搭建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以规避上述风险。

“毕竟,区块链技术能确保供应链金融各个环节的贸易信息不被篡改——即便发生供应链金融融资欺诈风险,金融机构也可以根据这些原始贸易信息,找到相关过失方问责追偿。”一位金融机构风控部门负责人指出。更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存储特点,可以进一步扩大供应链金融业务所覆盖的上下游企业范畴,令金融机构更加全面精准地辨别其中是否存在自卖自买关联交易,以此套取供应链金融融资款。

但他发现,尽管不少金融机构所研发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操作平台初具雏形,但上下游企业是否愿意配合“贡献”相应的财务数据、业务最新动向、实际控制人与股东信息等资料,依然存在较大挑战。其中众多企业担心系统不稳定与信息外泄而“婉拒”,导致整个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操作系统实际运营效果差强人意。

“所幸的是,基于区块链的金融操作流程已在跨境贸易融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移植到供应链金融领域的难度应该不大。”一位银行IT技术部门负责人认为。不过,他发现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区块链技术系统维护与优化成本偏高问题,这导致供应链金融贷款成本水涨船高,无法起到科技进步降低贷款成本的效果。

用区块链技术追索

“在承兴控股涉嫌供应链金融欺诈事件曝光后,公司高层也被吓到了。”赵诚回忆说,当时公司高层一度打算叫停所有的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虽然业务部门最终说服高层放弃了这个想法,但因此付出的“代价”是业务、风控、技术部门必须迅速拿出一整套防范供应链金融欺诈风险的解决方案。

“这三个部门不约而同想到了区块链技术。”他说,在这三个部门负责人看来,如今诺亚财富与数家大型电商平台之所以围绕承兴控股此前签订的应收账款合同真伪问题争议不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方缺乏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对以往贸易合同、应收账款发票、供应链融资款实际流向进行“确认核查”,导致各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操作平台恰恰能解决这个痛点:在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与

信息不可篡改的环境下,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物流仓储企业、金融机构等各个参与方都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共享”各自在贸易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交易细节,且相关节点信息通过全网认定而不可篡改。因此即便供应链金融业务遭遇欺诈风险,金融机构可以凭借这些无法篡改的贸易合同、商品物流、发票与融资资金流向等数据,找到相应过失方追索资金损失。

“更重要的是,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还能在更大范畴覆盖上下游企业的相关贸易信息与商品资金流向,从而判断贸易产业链的最初卖家与最终买家是否属于关联企业,令相关企业通过自卖自买,套取大量应收账款合同发票申请供应链金融融资套取资金的意图无所遁形。”赵诚指出。这也是他们从承兴控股涉嫌供应链金融欺诈事件学到的新教训——因为承兴控股正是通过“自卖自买”行为,借道大型电商平台刷单套取了大量应收账款合同发票,最终向诺亚财富、云南信托等金融机构“套取”了数十亿资金。

他发现,当前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操作平台初具雏形,但光有“硬件”是远远不够的。

“不少上下游企业一听要在这个操作平台里输入大量财务信息、贸易信息、股东资料与实控人信息,就以系统不够稳定、担心商业秘密外泄为由婉拒,令整个系统差点成了摆设。”赵诚坦言,现在他们只能通过贸易产业链核心企业(也是供应链金融融资借款方)说服上下游各个企业加入其中,但这将是一个相对艰辛漫长的过程。

复制跨境贸易融资“不易”

尽管挑战重重,但赵诚对区块链技术解决供应链金融欺诈风险充满信心,因为他发现区块链技术已经很好地应用在跨境贸易融资领域,有效解决跨境贸易融资领域各方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融资欺诈风险。

以往,中国企业从海外进口采购原材料时,往往是通过信用证方式结算资金付款。但传统的信用证付款操作涉及纸质单证环节的核实(银行需确认各方贸易的真实性以避免骗取贷款行为发生),因此银行与贸易双方需反复沟通确认交易各类信息,导致整个信用证付款操作流程相当漫长,甚至有时会出现付款违约现象。

“这背后,是贸易双方、银行、航运公司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个别企业趁机虚构贸易合同骗取贸易融资,令银行最终不得不牺牲业务效率,优先确保资金安全。”一位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部门人士分析说。

所幸区块链技术兴起,让不少银行看到“兼顾业务效率与资金安全”的新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有些银行尝试将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与电子提单功能相结合,打造全新的跨境贸易融资业务操作平台。在这个平台里,信用证操作流程与传统信用证流程几乎完全契合(商定信用证条款、申请、开证、通知、要求修改及审核通过、交单、解决不符点,以及汇票结算指令),并集成了电子提单功能;最大的“不同”体现在银行、贸易双方与航运公司被连接到单一区块链网络共同处理单证交换与相关信息核对工作,从而将原先4-5天才能完成的单证交换工作压缩到一天内完成,同时有效解决贸易合同真伪核实工作。

“我们正尝试将这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贸易融资操作平台,移植到境内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一位银行IT技术部门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但移植成本大大超过他们内部的预期。原因是前者的业务操作流程与节点设置完全按照跨境贸易融资业务设定,若要移植到供应链金融领域,等于这些业务操作流程与节点设置都需全部调整,以契合供应链金融的操作特点,由此带来的底层技术研发调整投入。

“我们内部做了初步估算,这导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要实现盈亏平衡,其实际年化贷款利率要比传统业务模式高出40个基点左右,估计很多中小企业会望而却步。”他指出,因此银行内部正计划加大区块链底层技术研发人才的引入,以自建支撑业务操作的技术系统“降低运营成本”。

这位银行IT技术部门负责人透露,尽管这导致银行需要付出更大的人力成本,但银行高层认为只要区块链底层技术能“自建”,将来系统维护与优化的成本就会持续走低,最终能换来更低的贷款利率与更高业务成长空间。

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需要直面的5个问题,6月2日,在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2019中国区块链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上,巴比特现场向华为区块链项目总监张小军提问了中美贸易战是否对华为的区块链探索造成影响,张小军侧面给出了答案。

此番回答恰好呼应了5月17日凌晨海思总裁何庭波发布的一封悲壮而又充满激情的内部信中的一句话:滔天巨浪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铸造诺亚方舟。

自从美国政府将华为列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实体名单后,所有人都为华为未来生存捏了一把汗。而华为各条业务线人员对外的表现,似乎一直是相当自信,自信的背后是华为对新技术的危机感和清醒认识。

区块链被誉为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华为自然不会错过。

“华为公司作为高新科

技的领军者之一,对区块链技术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研究,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在华为区块链技术开发团队最新编著的《区块链技术及应用》中,我们看到了华为对区块链的投入。

该书进一步透露,华为区块链技术开发团队聚集了一批教授、博士、留学归国人员、华为海外研究所科研人员以及技术骨干。在区块链相关的领域,如分布式系统、算法、密码学、网络、数据管理等,技术开发团队平均拥有超过6年的从业经验。

正是由于对区块链的透彻研究,张小军在演讲中并未大谈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而是指出了区块链面临的问题。

问题1:区块链并未做到价值传递

区块链被视为继蒸汽机、电力、信息之后的第四代技术革命,其中的一大关键点是价值传递。张小军认为,区块链发展到现在还没有做到价值传递。

“价值就是钱,但是区块链现在只做到数据的连接,比如基于区块链防篡改和可追溯的能力,但是真正的价值传递一定是要把资金带进去,区块的价值传递还任重道远。”

问题2:区块链在金融场景的应用还需要细化

根据Tractica的数据,2018 年全球企业区块链市场在46亿美元左右,行业主要分布在保险、金融、医疗、政企和制造,其中金融占大头。预估到 2025年,全球区块链市场空间会增长到203 亿美元,但是金融市场占比不太好确定。

对此,张小军分析,短期来看,金融对区块链安全要求更高,导致金融应用反而会变慢。虽然金融盘子占比更大,但是未来场景还需要进行细化。

问题3:国内区块链标准需要转变方向,迎头赶上

IEEE、ISO、ITU等全球各大组织都在做区块链标准,做的最快的是IEEE标准,因为偏垂直行业,对行业模型比较匹配。IEEE 从 P2418.1 到 P2418.7,现在已经出了7个版本。其中1 是面向 IOT,2 是面向数据格式,从 3 开始,面向能源、医疗、供应链金融等单独行业定制。所以可以看出,现阶段海外标准都是以框架型标准和垂直行业标准为主。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张小军解释,是由于现在所有面向 IT的应用,它的格式会越来越偏离单纯的连接标准,面向框架标准。而目前国内标准基本上是基于某一场景的企标或者测评标准,张小军呼吁国内标准需要加快赶上。

问题4:区块链产业发展联盟匮乏

2017年至今,出现了面向物流领域的BITA、面向IOT领域的Trusted IoT Alliance、面向运营商领域的GSMR及CBSG等区块链联盟。可以看到,以上联盟全部是面向单个垂直行业,希望在单独行业属性里面证明各自的方向,目前全球缺乏大一统的产业发展联盟。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longfuchaju.com//zqkj/459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x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