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趣科技

疫情之下,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医疗数据共享场景?

所谓“太阳底下无新知”,相关报道称,一家使用数据评估公共健康风险的加拿大BlueDot公司,已于2019年12月底就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传染病流行特点预测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

这一案例,恰巧我之前与团队成员也有探讨分析过,通过采集疫情相关的交通出行、饮食消费、物资流通、医疗诊断、社会舆论、传染病预警监控系统等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模型分析,同时与相关有权部门、管理机构、决策机构建立协同共享和联席沟通机制,或可为提前进行疫情警报多提供一些技术支撑。

随后,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为有效预判疫情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在1月26日指出,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精准施策。

因此,我们的手机上或许可能已有好几个能够同时获得身边疫情动态的小应用、小程序,尽管其数据的精准性、实时性与完整性或许还不能满足所有想象,而其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在于各平台联通能力不够、甚至相应的平台负荷承载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医疗数据共享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健康大数据的收集、转化、整理、储存到机构的使用,到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信息共享平台的有效运转必然需要多方主体的合作与共享。

同时如果要将区块链技术与各大主流平台进行融合应用时,还需要要考虑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的法律法规、平台监管、数据标准及数据治理等等问题,当然更需要我们的国家卫生医疗政策与管理制度能够充分给予区块链技术赋能医疗数据共享场景的发展空间。

我今天先给大家分享这些思考内容和建议。最后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赵一丹:感谢范总为此次分享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为我们系统分析了医疗大数据现状、医疗大数据共享的难点、基于区块链的医疗数据共享模式构建,并结合当前疫情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很精彩!

接下来留一些自由讨论和自由提问的时间,欢迎大家跟范总互动交流。范总,我先抛个砖。目前基于区块链的医疗数据共享服务应用架构,目前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估计多久后能出现广泛应用落地?

范金刚:主持人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之前和医疗机构合作过,三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一般不愿意将数据共享出来,一方面涉及利益问题(主要是数据价值目前还不好评估),另一方面是医疗数据涉及患者的个人隐私问题。

我们以前做过一个省卫健委的课题,卫健委下文指定的试点医院之间都很难推进医疗大数据共享。不过这次疫情过后,我相信这方面会有很大的改进。

一方面政府会有新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基于区块链的大数据的可信共享和隐私保护技术的应用,这两方面都可以促进医疗大数据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我估计在随后的2-3年内会出现广泛的应用落地。

区块链的信任机制正在为防疫捐赠带来可信连接,日前,中国雄安集团官网信息显示,已上线慈善捐赠管理溯源平台,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以区块链技术特性提高捐赠信息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此外,《证券日报》记者从支付宝方面了解到,其近日上线了防疫物资信息服务平台,目前浙江省医疗物资保障组已发起第一项物资需求清单,这背后也有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已发挥作用。”

区块链技术让物资捐赠更透明可信

目前全国多地医用救援物资告急,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物资管理、配置与捐赠过程透明化也备受关注。在这次突发疫情事件中,如何实现全流程信息透明、高效的多方点对点协作,成为新的挑战。

中国雄安集团官网信息显示,日前上线了慈善捐赠管理溯源平台,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以区块链技术特性提高捐赠信息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资料显示,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是2017年7月18日经国务院同意,由河北省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初期注册资本金100亿元,现有员工260余人。

据介绍,慈善捐赠管理溯源平台由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公司和趣链科技公司牵头,海尔智家、复星金服、阳光信用城市等机构共同倡议发起,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以区块链技术特性提高捐赠信息的透明度与公信力,并优化发布捐赠需求到接收捐赠的全流程,追溯和管理各社会机构的捐赠物资、捐赠资金用途,为社会各界提供全流程公开可查、可追溯、可反馈的监管途径,助力疫情防控。

《证券日报》记者登陆慈善捐赠管理溯源平台统计发现,该平台目前已有爱心捐赠总额74578万元、爱心捐赠数为521个项目、待捐赠需求数为118个项目。

在已经完成的爱心捐赠列表中,《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最早一批捐赠由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捐赠,收方为中部战区总医院(武昌园区),捐赠时间为2月6日晚19点39分33秒,并标识已在飞洛区块链存证。

在待捐赠需求中,以南京江北人民医院为例,需求物资有医用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防护面罩等物资及捐赠联系方式。《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每项捐赠完成及待完成的项目中,平台上均显示了相应的区块信息、区块高度、存证唯一标识及上链时间,也标注了该项需求目前已在飞洛区块链存证。

此外,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支付宝近期上线了防疫物资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有别于其他物资信息平台,创新性的采用了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

《证券日报》记者搜索该平台发现,目前,浙江省医疗物资保障组已发起第一项物资需求清单,其中包括医用口罩、防护服、工作帽、一次性隔离衣、消毒液等,更新时间为2月4日。

支付宝方面对记者表示,该平台由浙江省卫建委、经信厅主导,将对物资的需求、供给、运输等环节信息进行审核并上链存证。同时,支付宝还向疫情相关小程序开发者提供区块链算力永久免费、专项资金支持。

在支付宝防疫物资信息服务平台“我要捐款”一栏中,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31个项目,其中2个项目正在筹款中,1个项目正在登记中,其余为已经完成筹款的项目。在正进行筹款中项目——“抗击疫情,赣红行动”项目中,记者能够看到捐赠钱款实时更新,并对公益机构、募集方案备案编号也给予了相关披露。

董希淼对记者强调称:“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开放透明、难以篡改、开放互联、易于追溯、算法信任等优势,在数字金融、公共服务以及社会治理等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区块链技术在慈善方面有较大应用价值

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对《证券日报》记者指出,“传统慈善捐赠容易出现欺诈和腐败行为,也容易出现违反捐赠者意愿的行为,且不容易被追溯,尤其是小额捐赠很难监督捐赠物资是不是真的流向指定的受捐赠对象,另外,传统慈善捐赠在效率上也无法保证。”

以物资捐赠为例,物资从捐赠方流向受赠方包括仓储、派送、供需方确认等,目前各个环节都尚未实现很好的整合。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支付宝上线的防疫物资信息服务平台

,背后的技术逻辑是一方发出需求清单,一方物资进入物流环节的一刻,就开始信息上链,物资所到之处的每一个环节、经手人确认都在链上显示。而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收件方可能不是最终受赠方,需经第三方统一管理派发。但无论经过多少个环节,区块链全程记录存证、各方确认不可改、可高效追溯,能解决多点协同的复杂问题,不留任何环节进入黑箱。

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慈善捐赠管理溯源平台,主要针对慈善捐赠以及抗击疫情中“需求难发声、捐赠难到位、群众难相信”三大难题,致力于打通慈善捐赠的全流程,包括“寻求捐赠—捐赠对接—发出捐赠—物流跟踪—捐赠确认”的全部环节。

此外,据了解,该平台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链上信息浏览入口,对所有人提供公开的捐赠信息查询服务,平台内关键捐赠数据均已上链存证,包括平台发起方在内的所有人均无法对链上数据进行篡改,在保证社会各界对平台内部信息了解权利的同时,提升捐赠机构的捐赠行为信息透明度与公信力。

陈文坦言:“区块链技术本身就是通过全链可追溯、防篡改等防止道德风险,并通过多副本存储实现透明性和可见性。在遭到广泛质疑的慈善公益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

董希淼进一步指出,“从应用方向看,区块链技术应发挥其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积极作用,赋能实体经济,惠及民生领域;从应用形式看,联盟链或将成为未来区块链应用的主要形式,应逐步解决链上链下数据协同等问题,重点加强对联盟链的研究和开发。同时,要加强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顶层规划和制度安排,加速底层平台、业务应用等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以此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杜绝借机神化、炒作区块链。”

由于中央指出将区块链技术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商业银行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的应用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此前,国有大行、股份行和部分城商行均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上有项目落地,但是银行的应用场景和探索方向不同,大规模的行业应用价值仍未充分体现出来。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由于区块链分布式记账和防篡改的特性,其在解决银行业务效率和信任两大“痛点”上起到重要作用。从技术应用层面来看,多数银行在清算、供应链、跨境贸易上探索较多,也有银行结合场景在身份信息识别和数字货币上进行赋能。

市场人士称,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能够提升效率,业务中提高造假成本,降低融资利率,这在银行“防风险”和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上均能起到助力作用。

国有六大行“触链”

10月18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第二批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清单,一共有309个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两批备案清单中一共涉及工商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江苏银行、微众银行、苏宁银行6家银行,共计14项区块链服务。

据了解,国有银行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上均有探索,且业务种类比较丰富。此外,国有行区块链技术侧重于搭建平台,单个项目的落地则根据实际的业务需要做赋能。

工行方面称,该行在行业内率先成立了区块链实验室,加快推动技术研究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历时三年,在政务、产业、民生等多个领域构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区块链服务体系。2018年,工行对外发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级区块链技术平台,目前已经取得60余项核心技术突破,提交41项专利,应用于资金划收、资金清算、资金拨付、银企互联等60多个场景。

记者了解到,工行是首个在行业内打造精

准扶贫区块链平台的商业银行,通过该项技术实现扶贫资金管理的高效和透明。目前扶贫基金划拨近5000笔,拨付金额超过70亿元。同时,该行还借助区块链技术推出工银e信网络融资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核心企业应收账款在供应商中信任转递、流转,上线首月已注册包括中铁、招商局等500多家供应链企业,累计签发6.1亿元银行贷款,交易流转金额达5亿元。

农行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探索主要是聚焦在“三农”领域。2017年8月,农行利用底层区块链技术,推出了涉农互联网电商融资系统“e链贷”,提供订单采购、批量授信、灵活定价、自动审批、受托支付、自助还款等信贷服务。在该款产品中,区块链技术主要解决了农信贷业务信息不对称、管理成本高和授信难等问题。同时,银行还尝试了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农地的抵押贷款。

对于中行和建行两家国有大行来说,其区块链技术主要应用在贸易领域。中行的区块链技术主要是跨境支付领域,通过建立跨境区块链平台,实现信息流上链,实现查询功能,增加监管节点,实现区块链信息与实际交易的互动。建行的区块链技术则应用在贸易保理业务方面。2018年1月,建行首笔国际保理区块链交易落地,成为国内首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国际保理业务的银行。

此外,邮储银行早在2016年就上线了银行业首个基于区块链的资产托管系统。此后,在贸易金融领域推出了“U链平台”实现跨行国内信用证全流程链上交易。

交行的区块链技术则侧重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打造了首个资产证券化平台“链交融”,将原始权益人、信托、券商、投资人、评级、会计、律师、监管等参与方组成联盟链,连接资金端与资产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ABS业务体系的信用穿透。

场景应用频频落地

对于区块链新技术的应用,股份制银行项目落地也较频繁。目前,大部分股份行已经涉足区块链,并且发力的方向各有不同。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longfuchaju.com//zqkj/459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x123456